一、势和渠的思维
具有“大势”,即所选择的领域必须具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这里的“势”既有体量(容量)层面的含义,也有时间趋势方面的含义,即从趋势上来看,时间在你这边,否则可能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良渠”在创业层面通常表现为技术壁垒、运营能力、团队建设、交付体系等方面的要素。
二、用户思维
免费或补贴vs持续粘性的用户
工具性产品的尴尬
三、产品思维
针对海量的用户需求,提供具有足够替代性拐点价值的产品是互联网公司的使命。但是,在设计产品功能时,需要在主流目标用户中寻求用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以简单易用的产品切中用户的核心痛点和爽点。
在定义产品时,不仅需要考虑用户对功能和质量的期望,更需要考虑主流目标人群的成本可接受区间。产品经理为用户设计产品时,需要在质量(或功能)和成本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遵循“普遍、显性、刚需、高频”的原则(有时候在频次上需要妥协)可以更好地保证项目在用户扩张方面不会过早地遭遇瓶颈。
产品是有形化的,其生产、交付和使用三者是分离的,而服务是无形的,其生产、交付和使用三者是同步的。
四、场景思维
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产品的细节都来源于对用户具体使用场景的洞察。绝大部分用户在选择产品时都是遵循“追求最简”和“趋利避害”的底层原则。
产品和服务需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智认知。
要将用户从第一场景延伸到第二场景,必须要符合“情景相依”和“自然延伸”的特点
有时候,用户场景是可以引导和再造的,例如传统中餐馆与肯德基的不同。
五、价值要素思维
对于大部分的O2O项目来说,“信息+服务+资源”是一个标准范式,其中信息和资源会逐步云端化,由平台方提供,而服务则由本地化的商户提供。但是作为平台方,依然需要发挥“平台红利、品牌红利、管理红利”三个方面的价值。
六、终极思维(或均衡思维)
终极思维(或均衡思维)其实是一种战略思维。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终极思维要求创业者或者投资人站在产业演进的高度思考在未来或者均衡状态下的产业格局和竞争格局。
细分切入与横向整合
我之前提出过一个“薯片理论”,用以概括产业演进的一搬规律,并提出产业发展早期是“大市场、小作坊”的各种“私有云”,而随着产业成熟,产业链上下游会演变成一系列叠加的“薯片状”的“公有云”,这种演变受交易成本规律和规模经济效应所左右。
七、偏差思维(或迭代思维)
技术性思维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追求完美,要么0要么1;2、喜欢扣小概率事件;3、不能够容忍不确定性。技术性思维的人很容易一叶障目,容易“一根筋”,掉进自己所设定的思维陷阱而不得突围。
在动态中把握平衡,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核心主线,在容忍缺陷中迭代改进。每当我碰到这种技术性思维,我的不二口诀就是“以偏差代替无序,迭代改进”。
偏差思维要求要求创业者或者投资人能够忍受一定的偏差和瑕疵,抓住核心问题,不以偏概全。
创业者的证实vs投资人的证伪
八、品牌思维(或定位思维)
传统商贸和互联网商贸的最根本变化在于,流量机制发生了变化。传统零售终端主要依靠物理位置和品牌导流(位置性流量+品牌性流量),而互联网商贸依靠互联网平台导流(平台性流量+品牌性流量)。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和品质之间具有互锁效应。
九、集成思维
项目管理方法论
集成产品和组合产品。组合产品的最终价值基本不会因为组合而折损,而集成产品的最终价值则不仅仅取决于组合内产品的单体价值,更取决于集成服务的品质。(简单组合与价值升华)
十、资本思维
对于VC投资来说,其投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跑道足够长、引擎足够强大、团队足够牛逼、产品足够尖叫、燃料足够充足”,其中前面四个条件是创业团队要搞定的,最后一个是资本市场可以提供的。
所有的商业模式,不外乎两点,“卖东西给用户,或者把用户卖掉”,前者是做交易,后者是做媒体。但无论如何,好的商业模式,其投资逻辑最基本的要点还是“干柴烈火”的逻辑,即市场上要有海量的“干柴”,而团队拥有可以星火燎原的“烈火”。
后注
牛逼的成功项目和“牛逼”的失败项目往往都是牛逼的投资人投的,这充分说明了VC投资需要一定的“赌性”。
不同的是,真正的牛逼的投资人在赌性上多了一些“常识、逻辑和视野”(这也是九轩资本秉承的投资方法论),而不牛逼的投资人空有常识、逻辑和视野。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