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的内容《道士下山,3招教你如何去新三板捉妖》,今天我们来继续在新三板上捉妖。
毛利率中的猫腻
毛利率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毛利率高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强,资本回报率高。所以有些企业会想方设法提高毛利率。某三板企业由A企业旗下子公司B供货300余万元,并销售给A企业旗下子公司C大约1000万元。公告解释是:A企业是一家化纤企业,该三板企业是一家环保企业需要A的原材料,而化纤企业的污水处理需要三板企业的供货。有什么问题么?理论上是没有的。我们总体分析,企业整体的毛利率是55%,而这单业务的毛利率,超过了60%(加上加工费等),超过了其他的毛利率水平,有些不合理。因为该三板企业业务高度单一,单项业务毛利率应该接近整体业务毛利率。大家都是业务有关联的,你还赚我这么多钱?会不会不太地道?应当是这样的:这项业务就类似于来料加工业务,我赚的仅仅是加工费,只要保证我每一吨货物的加工费就好了。一元钱买,两元钱卖,毛利率是50%;五角钱买,1.5元卖,毛利率是66.7%,而我的加工费并没有少赚,但是毛利率却飚上去了。所以这种原因造成的毛利率提高并没有那么实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收入、员工、生产能力三方面匹配
上面的方法太难以计算,而且误差较多,有些则有点空穴来风的意味。虽然可以怀疑,却不能证实。但是收入、员工、生产能力三要素最容易匹配的。
学界有标准,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通常管理人员/其余员工的比例较为恒定。所以如果该项指标大浮动波动,而没有解释,则应该警惕。同样,在企业员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尤其是生产性企业,如何能做到销售大幅度增加?当然,企业解释为使用了委托加工的方法,这也不是不可能。那么,相应的委托谁加工?这个一定会在财务报表中有披露的,如果没有披露,那么可以确定无疑,100%财务造假了。
毛利率增加也可以变成收入增加且员工不增加,但是行业情况摆在那儿,这个不好糊弄人。故而大多数的造假还是愿意虚构收入,维持毛利率。我们来看一下某三板企业收入、员工、工资、生产能力的匹配程度。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在企业没有大规模进行升级改造设备使用机械化的前提下,不可能出现销售人数、生产人数锐减而收入增加的情况!而企业在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投入方面的确没有大规模增加,毫无疑问,这种企业不投也罢。最可笑的是,销售人员都少了2/3,收入还能暴增?解释: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不信的。银行好的时候,也要一个员工盯着几个大客户免得被人抢了。证券公司对客户更是嘘寒问暖,差点就当保姆了。凭什么采购这么大额的订单,我要主动送上去,还没有降价!(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所以,对于新三板企业,发掘财务造假应当从两个思路入手:1.销售的真实性;2.生产能力真实性;3.反常程度,是否违背行业规律;4.关注关联交易。因为这是事物的两面,如果事情是真实发生的,两部分会同步发生改变进化,如果是有人刻意造假,则必然会陷入顾此失彼,不能造出一份借贷相平衡的报表。
当然,如果有一些老油条企业,比如欣泰电气,审计机构和企业狼狈为奸,那怎么办?那么一定要关注企业本身体内资产、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个报表之间结构关系。只要是造假,必然会有一个结构不正常的大或不正常的小。那就需要实地调研等多方面验证,不是一个普通投资者可以分辨出来的了。反常必是妖,泡泡吹太大了,报表虽然看不出来,去门口数出货量就曝光了。
现在新三板报表有许多是有很多修饰成分在内,而且新三板刚兴起,企业挂牌期才2年左右。造假前两年,都属于暗礁埋在水下。上新三板的企业家,都是有点家底的,或许熬一熬,能碰到几个睁眼瞎?在造假的前期,单纯看报表,不看注释和真实性验证是无法分辨出真伪的。大家在读报表之前,一定不能只看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就相信了。一定要多一层真实性验证!
欢迎关注掘金三板微信公众平台:juejinsanban
(本文为掘金三板资深用户投稿,不代表掘金三板立场。作者:徐告子)
掘金三板,新三板的投融资者都在这里!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