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国(沈阳)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沈阳召开,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进、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人社部创新创业指导专家杨荣周、互联网金融行业代表INK(银客)集团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恩民以及金融领域的多名专家受邀参加,与会嘉宾围绕“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核心问题”、“网络借贷监管的逻辑与原则”、“互联网+时代的分享经济与体验经济”等主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峰会上,INK(银客)集团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林恩民发表了题为“发展互联网金融,增加中国五亿中产阶层”的主题演讲。他分别从中美中产阶层对比、中国贫富差距现状与分析、中美互联网金融差异化等角度进行专业评述,引发了媒体和在场人士的强烈关注。
可望而不可及的“中产梦”
一直以来,中产阶层数量是一个国家是否藏富于民的标志,也是中国各阶层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主要奋斗目标。因为这意味着更好的家庭消费能力、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中产阶层正在逐步壮大,但离“橄榄型”的理想结构相距甚远。根据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度财富报告》,中国中产阶层的人均财富为13.9万美元,远低于美国的18.4万美元。且依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中产人数比例仅占全国人口的20.1%,中产以下人群却占78.9%。中国中产的富裕程度和人口占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财富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
中国这一失衡的“金字塔型”结构背后,财富分配不均造成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2015年,中国城镇家庭人均财富31195元,农村家庭人均财富11422元,城镇家庭是农村家庭财富收入的2.73倍。
在林恩民看来,财富分配不均造成的贫富差距正考验着中国中产群体的进一步壮大。一个表象就是,富人在获取高收入的同时,他们在股票、理财、保险等方面的财产性收入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而穷人只能在低水平的劳动收益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也得到了验证:最终衡量人类财富程度,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劳动收益,而是财产性收入。数据显示,美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占比达40.8%,中国则只有10.8%。由此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是能否成为中产阶层的一个关键指标。
互金助力“新中产”崛起
如何保证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并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同步增长,成为影响中国中产阶层壮大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传统金融参与门槛过高,这部分人群的理财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找不到使自己资产得到增值的入口,无法像高净值人群一样便利享受各种金融资源。这种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只会形成一种机制性弊端,损害社会的长远发展。
林恩民谈到,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意味着普惠金融时代的来临,这对于渴望成为中产阶层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年轻群体来说是一次机遇。
他谈到,正有一个“待富群体”成长为中国中产阶层的预备役,他们普遍热爱互联网,试图通过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指尖革命”,把自己零碎的,没有规划的收支变成财富,把账单、旅游、社交等各种轨迹变成信用。在未来10年,这一群体将会成长为我国富裕人群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大众理财需求与互联网革命两股趋势性力量交汇的结果。
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更高效的购买渠道,更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加上比传统机构更理想的收益,非常适合普通民众用来对抗CPI增长、人民币贬值、银行实际负利率带来的资产流失,以此捍卫自己的家庭财富。作为一家金融生活信息服务企业,INK集团从最初纯粹的网贷平台银客理财,经过三年发展,现已拥有银客理财、简理财、融时代等多家核心品牌,为资金端和资产端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
林恩民介绍到,银客理财和融时代着重服务有融资需求的实业小微经济体;简理财则是服务大众的智能财富管理工具。成立至今,INK集团已为小微借款者降低50%的融资成本,总计减少成本10亿元;服务逾500万人理财需求,增加稳定财产性收入5亿元。
“互联网金融如同一把铁锤,有望打破中国社会的金字塔结构。而INK最大的商业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变现,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融到资从而更好地经营,让更多普通百姓成为金融的参与者并实现梦想。”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
2022-04-28 领衔品创发布了 《金天国际发力人体养护领域,创造雪莲养护品质生活新生态》的文章
2022-03-22 领衔品创发布了 《哈啰顺风车不忘普惠初心,助力绿色低碳出行》的文章
2022-03-22 领衔品创发布了 《云鲸二代:科技与消费属性兼备,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文章
2022-03-10 领衔品创发布了 《58到家推动家政服务职业化发展,助力万千劳动者在岗“发光发热”》的文章
2022-03-10 领衔品创发布了 《东风公司亮相猎聘2022直播招聘节 畅谈人才培养体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