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随着红绸揭开,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亮相,作为其中一个片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也迎来了历史性一刻。
转眼一年过去,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这块承载我国改革创新开放使命的小小“试验田”,在前行路上不断破题,走出了一条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成长之路。从政府职能转变到金融机制创新,再到推进国际合作,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一项项制度创新突破,激发这29.86平方公里的土地迸发更多发展活力。
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迎来一周年之际,本报推出“走过启航之年 见证拓新之路”报道,特邀10位嘉宾畅谈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启航首年之变。他们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者,大刀阔斧推改革、提服务、勇创新,让创新发展蓝图变实景;他们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获益者,在企业发展、个人成长中共享制度创新改革之红利,赢得满满获得感;他们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见证者,关注着这里一点一滴的成长与变化,期待这里探索更多内陆自贸区成长新经验,实现发展加速度……以自身所为、所见、所感,他们回望着与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故事,展望着成都高新改革开放的前行之路。
机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企业加速聚集
一年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围绕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20项相关制度创新成果。从在线协报建和协同审批平台到“先照后证”综合管理系统,从“32证合一”到全程电子化企业登记改革,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服务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在这里形成创新创业燎原之势。
四川骏逸富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投资行政总监许春霞:
关注企业特性
更支持行业发展
“看病难”是很多人的困扰,因为一些常见的头疼脑热,却要专门请假去医院看病,对于很多上班族、学生来说是件麻烦事。四川骏逸富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骏逸富顿科技”)旗下的“微问诊”是一个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科学的药学和医学服务平台。
在创始之初,骏逸富顿科技就将目标锁定了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我们所从事的医疗行业,恰恰是这里的几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许春霞告诉记者,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不仅针对单个企业进行扶持,还面向整个行业进行提升。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医疗企业选择在这里落户,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能够更迅速地成长起来。“针对我们企业的特性,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从发展政策到人才引进各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未来我们也会配合区域发展,从分级诊疗、医药分家等医疗模式上,协助完善医药行业的政策。”许春霞说。
新网银行高级品牌经理夏林波:
在慢节奏的成都
找到“北上广”的感觉
夏林波在北京工作了10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运行半年后,他选择到这里上班,目前担任新网银行高级品牌经理。新网银行位于天府三街,每天行走在高新自贸试验区现代化的都市森林中,夏林波很有感触:“传统印象中,成都是一个工作节奏偏慢的城市,但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却给人一种身处‘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感觉。”
夏林波第一次听说“自贸区”这个概念是在2017年。自贸区是什么?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利好?一开始他并不了解,但随着公司业务量的攀升,他逐渐加深了对自贸区的认识。“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运行以来,公司得到了很多利好政策的支持,其他入驻企业也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加速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吸引很多优秀人才涌入。”夏林波介绍,在政策红利和人才红利刺激下,公司员工中有50%来自“北上广深”和海外,给企业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对很多创业者而言,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充满机遇,催生了很多创业咖啡馆。“经常看到创业者在咖啡屋里进行思想碰撞,充满很多想象空间。”夏林波说,在工作中会接触不同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自贸区沃土下正茁壮成长,也希望通过金融活水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泰瑞亚科技运营主管王美玲:
看好“自贸机遇”
希望实现“共赢发展”
曾在戴尔、中信、华润等知名企业工作过的王美玲,如今供职于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企业泰瑞亚科技,她非常看好自己未来在职场的发展。“打拼未满3年的我获得独立带领团队的机会,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感谢自贸区的人才引进政策,让我有机会和来自与全国各地的优秀小伙伴一起工作。”王美玲说。
展望未来,王美玲信心满满,“我本人做商务运营工作,工作内容会涉及到与其他公司和传媒公司的合作,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具有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了大量人才和创业公司汇聚,在这里我们很容易通过跨界合作、资源共享和置换的方式获取到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达到合作共赢。”
对外开放
融入“一带一路”
加速国际化步伐
以开放型经济高地为建设目标,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制度改革成果之一,“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在去年5月启动,致力于从技术、资本、产业链等3个层面,汇聚全球性人才、技术、产业等资源要素,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打造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营商环境。这既是进一步明确了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发展路径,更为这里的企业带来了国际化发展的更多可能。
思考瑞思塔(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区商务经理杨玉环:
完善国际生活配套
让外籍人士更有归属感
2017年,凭借在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创业经验,思考瑞思塔(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考瑞思塔”)创始人玛利亚将自己中国的首个创业项目开在了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这支由俄罗斯、中国团队共同创建的企业,依靠自身在数学建模、数据分析领域的优势,为中小微金融机构提供风险决策支持。
杨玉环告诉记者,无论是创业氛围、政策扶持还是人才储备,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都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外资企业的帮助,不再局限于企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更落实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一家外资企业,思考瑞思塔有很多外籍雇员。而这些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小到子女教育,大到出入境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都有周到服务和便利。这也使得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成为适宜外籍人士生活、工作的地方,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有了这些人才落户的便利,外资企业更多的选择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杨玉环说:“未来我们希望能发展更多国内客户,把更多优秀的俄罗斯企业带到中国。
四川省创新创业促进会会长助理兼项目总监刘洪睿:
整合各类资源
将资本项目“引进来”
这一年,“忙碌”二字始终写在刘洪睿的脸上,她几乎每月都要飞赴沿海考察,帮助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企业推进各类资源整合,吸引省外资本和项目到这里投资落户。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自贸区的运作模式,直观印象是自贸区能够为企业、人才提供大量政策红利。去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揭牌后,我就重点关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动态,因为这里是成都创新创业氛围最浓的区域。”刘洪睿说,她上班的地方位于菁蓉国际广场,这里入驻了很多年轻的创业型公司,每天看到很多富有朝气的面孔,感受到充满希冀的步履匆匆与激情奋斗,这就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让人澎湃的地方。
成都高新区是成都最具国际化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方,对外开放仍旧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大量工作涉及到跟国际合作伙伴的对接,经常会对外资代表宣讲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机遇和前景。未来我们将会更加紧密结合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做好海外项目落地及运营管理工作。”刘洪睿说。
成都高新区改革创新局(自贸办)高级主管薛晓寒:
融入全球发展体系
助优势企业“走出去”
去年6月,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在启动运行两个月后,向全球抛出招贤橄榄枝。经管专业毕业的薛晓寒第一时间投递简历,通过几轮竞争激烈的考核后脱颖而出,成功入职成都高新区改革创新局(自贸办),现担任高级主管并负责自贸办综合协调工作。
“自贸区的工作需要深入熟悉国家顶层设计以及各项产业经济政策,给成都高新区企业寻找政策支持和新的商机。”薛晓寒说。每个工作日,薛晓寒都要到企业一线,了解创业者对自贸区建设的看法。在走访调研中,薛晓寒遇到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创业团队,了解到企业在注册登记、人才落户、融资政策等方面存在疑虑后,她协调各部门,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问题。“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正吸引众多海外创业者和投资者,我们需要帮助投资项目更快地落地。”薛晓寒说。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正在TSPPP框架下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协作。薛晓寒最近正在研究TPP和CPTPP,“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了解国际贸易的前沿动态,厘清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融入全球发展的脉络和体系,今年我们将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全球化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优势企业‘走出去’。”
金融创新
探索科技金融结合 激活创新创业要素
这一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方式,打造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服务,成功发行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双创债”,与新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新经济、新金融领域开展金融创新……科技与金融在制度创新中紧密结合,创新活力更加澎湃。
锦泓科技金融品牌策划经理张舟:
搅动金融活水
引导产业聚集发展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运行一年,我觉得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我注意到一个数据,今年初,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双创企业信息库收录企业达到13967家。企业的大量涌现,证明这里的环境和服务是一流的。”张舟说。
在张舟看来,金融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凸显自身优势的重要发力点,未来的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应该继续从金融服务领域发力,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同时,政府应该持续转变角色,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助推成都高新区形成更加良好的商业生态,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循环。
过去一年,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下,张舟供职的锦泓科技金融的创新业务发生占比接近88%,客户数量同比增长23.03%。“自贸区内企业成长所带来的一定是繁荣的市场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作为从事市场工作的我来说,愿意继续去发掘更多更优秀的新企业,从0到1,陪伴他们成长。”张舟说。
成都趣睡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勇:
投融资服务到位
自贸区是我们的好伙伴
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科技与生活的绝妙融合,衍生出了趣睡科技这样一个创新型企业。虽然身处传统的家居行业,但却将科技融会贯通到产品之中。
从传统家居企业成功转型到新创企业,在李勇看来,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政府的服务意识非常领先,它在政策和人才两个方面来引导、帮助企业,也在投融资方面给予很多支持。去年12月,成都高投还给我们投资了3000万元来扶持企业,成为我们发展中的好伙伴。”得益于这样的支持,2017年底,趣睡科技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5亿元,市场估值达到了14亿元,成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又一个准“独角兽”企业。
从初创企业一路发展起来,趣睡科技也曾遇到过问题。“遇到困难,自贸办都会专门抽调工作人员来督办和协助解决。这种高效的工作状态,也是我们这样的企业需要学习的。”据介绍,未来趣睡科技还计划将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建立专属的产品研发中心和物流基地,并且进一步利用现有的技术和专利来帮助、孵化其他的初创企业。
专/家/看/自/贸/区
北京吉利学院校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霍伟东教授:
持续改革创新
推进自贸区发展速度
“挂牌运行一周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除了注册企业、新增注册资金等数据亮眼外,一系列典型经验和创新突破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深研细究自贸区多年,霍伟东教授这一年来十分关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对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举措十分熟悉。“比如盈创动力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服务,这一改革举措获得国务院认可并向全国推广,足以看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在机制创新方面突破的力度。”霍伟东说。
基于这样的关注和了解,霍伟东对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要全面加快复制落实前两批自贸区的改革经验,同时“胆子更大、步子更大地持续推进改革和创新,推进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加速度。”他认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要实现更大的突破,必须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来推进改革,在政务、金融、产业协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推进改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霍伟东表示,这对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作为中国西部最具代表性的自贸区之一,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不仅要补齐短板,更要打好“高”与“新”两张牌,跳出四川、对标世界,在全国自贸区中力争实现引领发展。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教授:
迈开国际化步伐
探索对外开放新方式
虽然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刚满“一周岁”,但毛艳华教授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口气就说出了对这里的5大“好印象”:“一是对标实施方案深入落实,试验项目推进迅速;二是制度创新成效显著,形成了国务院认可并向全国推广的好经验;三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从政务服务升级到人才服务完善都可圈可点;四是区域辐射合作能力加强,与昆明、厦门、绵阳、乐山等10余家省内外高新区联系对接,协同创设自贸改革试验合作机制;五是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除了跨国开展园区合作外,还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与活力,激发自贸区的发展动能。”
毛艳华分析,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有其独有的发展优势和后劲。“我认为,改革和创新是自贸区的两大核心任务,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这一年来紧紧围绕这两大核心,推进了一系列试验任务,未来仍然应该继续在政府职能转变、推动贸易便利化、金融领域等创新推进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毛艳华认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更应该迈开国际化步伐,同时探索内陆自贸区对外开放的新方式、新做法,在国际合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记者 余书婷 宋嘉问 周雪洋)